近日,一則關于“福州交通利器 1個月曝光4000輛違法車”的新聞發布后,引發了網友們的大量吐槽。
這則新聞的內容主要有2點:一是介紹宇視智能交通整體解決方案,對各類交通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曝光,僅1個月內,已有3950輛違法車輛被查處;二是介紹了這套解決方案的相關技術應用的內容。
企業新聞本身并無多大問題,但卻招來網友的犀利吐槽(如截圖):
從網民評論的內容來看,吐槽的內容已經脫離了這篇新聞所要傳達的意思。大家吐槽的點是交通部門利用“智能交通整體解決方案”,目的是為了收繳更多的罰款,同時也呼吁加強其他非機動車輛的管理及社會治安的綜合管理。
不可置否,這些評論代表了一部分民眾對交通部門目前執法的普遍心理,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干部要加強從網絡世界更多地了解民意。這則新聞折射出來的現實問題,也應當引起相關機構的重視。
冷靜地分析,網民的評論多少有些偏頗,因為公正執法是交通部門的職責所在。罰款不是為了收繳更多的費用,而是讓大家的出現更文明、更安全、更有秩序,違規駕駛、濫用遠光燈、亂闖紅燈、亂停車不僅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,也給城市管理、市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。網民聚焦在罰款上,一方面說明法治宣傳做得不到位,普法宣傳的工作有待提高;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文明執法、執法透明度、罰款去向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令人民滿意。
這件事給安防領域帶來的思考,有以下方面:
一是在公共安全領域,以公安為主的行業用戶因為在監控設備的資源利用上,主要應用于案件的偵破,對于日常治安秩序的管理防治未能有針對性的處理機制。
二是在交通領域,以視頻監控作為整治機動車出行規范的重要手段,雖然罰款是以上繳國庫為主,但也不能否認在市場機制下交通行業的這種“創收”,勢必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支配權。如果這些資源支配能夠更多地應用在公共安全領域,是不是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。
三是對于視頻監控設備企業,是不是也能夠以解決社會其他矛盾為己任,不要過多地將技術和資金投向交通這樣的熱門行業,多以解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矛盾入手,如明廚亮灶、打擊號販子、電動車管理等領域。 科技的持續發展,必將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。安防行業作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行業,自身肩負的不僅是提升客戶的業務水平和效率,還應該承擔著整個文明社會對促進人民生活健康幸福的責任。 |